首页 > 专题集萃 > 第十八次全省民政会议

坚守为民初心 聚力民生民心 彰显民政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民政发展综述

时间:2019-09-03 来源:中国社会报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河南省现有城乡低保对象和特困人员360多万人,60岁以上老人1800多万人,还有59万余名农村留守儿童需要关爱……如何做好新时代民政工作,交出一份人民群众满意的民生答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河南省各级民政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认真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坚持“提标扩面、提质增效、融合共治、强基固本”的工作主线,大力推进民政事业改革创新,持续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聚焦亮点,不断推动新时代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加强党的领导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为民爱民初心更加坚定

河南民政坚持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牢牢把握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站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始终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贯穿于从严治党、转变作风、创新局面、提升能力的全过程,为民政事业改革发展打牢思想理论基础、提供有力政治保证。把全面从严治党的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里落在实处,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持续加强行风政风建设。

河南民政干部队伍工作作风和效能不断改进,党组织战斗力不断增强,形成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民政系统党员干部进一步坚定了为民爱民初心,强化了使命担当,涌现出许帅、李燕、朱亚军等一大批先进典型人物。其中,安阳市救助管理站原站长许帅荣获时代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和孺子牛奖,许帅同志先进事迹在全国巡回宣讲34场,直接听众共计5万人,树立了河南民政人的良好形象。

2018年,《人民日报》先后4次报道河南省大走访大调研、精准脱贫、特困人员供养模式、困境儿童保障体系建设的做法,2019年央视《新闻联播》头条报道河南养老服务工作。在民政部2017年度综合工作评估中,河南省被评为“优秀省份”。省民政厅连续两年被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评为“好”的等次,被省政府评为全省重点民生实事完成工作先进单位。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明显,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

聚焦脱贫攻坚  织密筑牢民生兜底保障网

基本民生保障有力有效

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从省委、省政府出台《河南省社会保障脱贫实施方案》《河南省特殊救助脱贫实施方案》,到省民政厅制定《关于在河南省脱贫攻坚三年行动中切实做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河南省民政行业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河南脱贫攻坚保基本、兜底线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兜底保障水平逐年提高,保持所有县(市、区)农村低保标准动态、稳定高于扶贫标准。全省104.3万建档立卡贫困户中,低保贫困户和特困人员为82.9万人,占比79.5%,为困难群众织就了一张坚实的兜底保障网。

救助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河南按照“织密网、兜底线、建机制”要求,突出兜底保障能力建设,全面建立县级政府领导牵头的困难群众生活保障协调机制,构建完善了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灾害救助、医疗救助等为主要内容的救助体系,托起了困难群众的幸福底线。2012年-2018年,城市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从月人均260元、180元提高到月人均470元、262元,分别增长81%和46%;农村低保标准从年人均1500元提高到3450元,月补助水平从87元提高到154元,分别增长130%和77%,310万低保对象基本生活得到有力保障。特困人员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由年人均2480元、1800元提高到不低于当地低保标准的1.3倍,年均增幅17%以上,惠及50万城乡特困人员。

社会救助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2013年-2018年,省级以上财政累计投入各类救助资金537.3亿元,每年有600多万困难群众得到经常性生活救助,20多万人(次)得到临时性生活救助。

持续开展“流浪孩子进校园”“寒冬送温暖”“夏季送清凉”等专项救助行动,累计救助流浪乞讨人员69.6万人次。积极开展“互联网+”寻亲,向今日头条推送寻亲信息和寻亲成功数量均列全国前茅。完善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健全了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妥善安排,有效防止了因灾返贫。

提升服务质量  增进民生福祉

基本社会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做好民政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河南民政人恪守为民之责、深怀爱民之心,紧紧围绕社会关切、群众急需加快发展基本社会服务,大力提升为民服务质量,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养老福利服务体系加快建成

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河南下大气力推进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已建成社区养老服务设施2000多个,社区设置有日间托养(全托)中心、康复训练中心、助浴中心、营养餐厅、阅览室、书画室、棋牌室等功能区,通过居家服务网络和社区服务设施,能够为社区内老年人提供营养配餐、托养、助浴、健康管理、文化娱乐、志愿者关怀等服务,还可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老人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深入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加强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加快推进医养结合型养老院建设,80%以上的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开展医疗服务,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大幅提升。全省基本建立了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成养老机构和设施近1.4万个。

农村养老水平快速提升。持续补齐农村兜底保障服务设施短板,全省800多家敬老院完成新建和改扩建,实施安全、清洁、温暖、文化、医疗康复“五大工程”,投入福彩公益金2.8亿元为全省敬老院配备了视频监控、智慧用电、烟感报警等五类安全设施,清洁灶具、油烟机等八类清洁设备,空调、采暖炉等取暖设备,敬老院快速步入现代化。积极发挥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的作用,持续完善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推进养老服务城乡统筹。

养老福利服务制度体系逐步完善。《河南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实施意见》《河南省推进健康养老产业转型发展方案若干政策和产业布局规划》……一系列扶持政策密集落地,有力推动了养老服务业发展。河南入选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3个。高龄老人津贴制度全面建立,对80岁以上老年人按照每人每月50元-300元的标准发放高龄津贴。

儿童福利事业健康发展

不断健全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机制,完善养育、医疗、教育、就业和住房相结合的孤儿保障制度,惠及约2万孤儿。全省社会散居孤儿基本生活费标准由月人均600元提高到950元,增长58.3%,集中养育标准由月人均1000元提高到1350元,增长35%。首次将孤儿保障范围扩展到高中以上学历在校学生。

大力推进县级社会福利中心建设,基本实现了全覆盖,集中养育儿童4400多人。以养育中心、康复中心、特教中心、儿童福利指导中心、福利资源整合中心、儿童福利交流中心6大中心建设为抓手,河南省儿童福利机构转型发展正迈出坚实步伐。

不断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完善了工作机制,将“三留守”关爱服务工作列入了各地平安建设年度考核。儿童福利制度由补缺型逐步向适度普惠型转变,全省配备乡镇儿童督导员2696人、儿童主任50858人,儿童福利工作队伍实现“全覆盖”。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儿童福利服务体系,新建3279个儿童之家,扎实推进“合力监护、相伴成长”关爱保护专项行动,全面落实162740名无人监护或父母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的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责任,为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让孩子们共享新时代的阳光和温暖。

残疾人福利和慈善事业有序推进

出台《残疾人服务机构管理实施办法》《关于加快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完善了残疾人福利制度。全面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惠及192万困难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连续多年实施免费为贫困残疾人装配假肢活动和“福康工程”项目,3000多名贫困重度残疾人从中受益。

利用省本级福彩公益金对全省社会福利机构和民政精神康复机构进行了精神卫生“贯标”改造,全省具备安置精神病人条件的福利机构达到16个,床位4000张,年服务26万人次。

省政府出台《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全面系统规范了慈善事业发展,全省创新性慈善活动项目不断涌现。11个慈善项目、7名爱心人士荣获“中华慈善奖”。省慈善总会组织实施“慈善敬老衣暖人心”活动,为全省近7.6万名集中供养特困人员,统一定制了夏装、冬装和秋装,增强了他们的获得感,温暖了他们的心。2012年以来,累计销售福利彩票450.8亿元,有力地支持了民生保障和福利慈善事业发展。

专项社会事务管理服务工作持续加强

全面实施惠民殡葬政策,推进殡葬基本服务设施建设,健全殡葬公共服务体系。开展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违法违规私建“住宅式”墓地等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摸排等工作,严肃整治非法公墓、豪华墓、超大墓、活人墓、“住宅式”墓地等问题。全省婚姻登记实现实时在线办理、全国互联审查、信息联网和多部门共享,每年办理婚姻登记约120万对,完成新中国成立以来现存婚姻登记档案的历史数据补录工作,数据总量2800万条。办理收养登记5261例。积极稳妥实施行政区划调整,开展行政区划调整事项293件。修订出台了《河南省地名管理办法》,圆满完成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建立省、市、县三级区划地名数据库。加强地名文化建设和遗产保护,全省被认定的“千年古县”达到12个。圆满完成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域界线联合检查任务,市、县两级界线新型界桩更换任务分别完成90%和85%,平安边界创建得到深化,保持了边界地区和谐稳定。

筑牢基层基石  创新社区治理

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大幅提升

坚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积极推进社会治理改革,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转变社会治理方式,有效激发了基层社会活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各地积极创新社区治理体制机制,创建3个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示范区,4个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6个全国农村幸福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创新“一有七中心”规范化社区建设模式,新建“一有七中心”规范化社区1557个,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分别达到91%和75%。成功组织实施全省村(居)民委员会同步换届选举,圆满完成了51825个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任务,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和村(社区)委会主任“一肩挑”的占40.3%,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6.48%,比上届提高15.33个百分点。

加强社区协商,加大村(居)务公开力度,健全村(居)民主管理和监督制度,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作用,党组织领导下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充满活力。

积极开展“三社联动”,将其作为推动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的新路径。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坚持一手抓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数量达到39707家);一手抓监督管理,在全国率先开展省管社会组织“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审计工作。把党建作为加强社会组织管理的重要抓手,基本实现全省性社会组织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两个全覆盖”,开展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活动,查处非法社会组织71个,完成211家全省性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省级福彩公益金投入3400万元支持社会组织开展社会服务,社会组织发展活力得到有效释放。

颁布实施《河南省志愿服务条例》,标识志愿服务组织185家,注册志愿者超过1200万人,登记民办社工机构213家,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3万多人,持证社工8340人,较2013年增长177%,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逐步从民政领域拓展到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领域,成为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

开展大走访大调研   健全基层服务网络

基层基础工作持续加强

省民政厅把2017年确定为“基层基础建设年”,5月至6月,从厅机关和厅属单位抽调173名工作人员,组成18个调研组,由厅级干部带队,会同市县民政、消防、安监部门,通过“看、问、记、拍”调研方式,对全省近5800个敬老院、光荣院、养老机构等各类民政服务机构,逐个走访调研,入户走访近3000户困难群众。拍摄资料图片2万余张,共下达整改通知3041份,向市县政府反馈问题12374条,并列出问题清单,建立台账,督促限期整改。在此基础上,省民政厅把2018年作为“民政基层基础工作提升年”,进一步组织开展了全省民政系统“抓整改、转作风、促落实”暨2018年基层民政工作大走访大调研活动,深入走访调研民政服务机构4702个,民政服务对象1006户,切实补齐基层民政工作短板,提升基层民政工作水平。各地通过加大经费投入、增加人员编制、完善运营手续等,实现大整改大提升,基层民政服务机构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民政部部长黄树贤对河南省开展大走访大调研的做法作出批示予以充分肯定,《人民日报》在头版位置以《身子扑下去 人心暖起来》为题,对河南省开展的基层民政服务大走访大调研进行了报道,形成了抓基层、打基础、转作风、树形象的“河南品牌”。

不仅如此,河南还全面恢复了民政所(办),乡级民政所达到2442个,乡级工作人员新增近1500人,达到7675人。在全省建立县、乡、村双拥优抚对象“三级服务网络”,建成双拥优抚服务站4.3万个,选聘优抚对象联络员4.2万名。慈善、防灾减灾等工作网络也逐步建立。

使命呼唤担当,实干成就未来。河南民政系统正以昂扬的姿态,坚实的步伐,坚守为民初心,践行为民使命,奋力谱写新时代民政事业改革发展新篇章。

(郭巧风  赵刘尊  姚 方)


责任编辑:姚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