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婚俗改革 助力脱贫攻坚的“濮阳实践”
近年来,农村婚嫁事宜大操大办、高价彩礼、铺张浪费呈蔓延之势,“娶媳妇”成为农民最大的负担,“一婚十年穷”是农村婚嫁的真实写照。为减轻农民负担,濮阳市推进婚俗改革,助力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在全国婚俗改革暨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工作座谈会上做了典型经验介绍,受到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司长王金华的高度评价。
一、领导重视,党政主导高位“统”。
2016年12月,濮阳市台前县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基础上,在全国率先出台《农村红白事参照标准指导意见》,明确彩礼不超6万元、酒席不超300元等具体标准。政府出台婚嫁“参照标准”,台前县委书记亲自动员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河南日报等中央和省级主流媒体先后予以报道,50多家网站、自媒体纷纷转载,产生良好社会反响。濮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移风易俗工作,在全市大力推广台前经验,将移风易俗纳入年度综合考核,列入文明乡镇、文明村、文明户创建标准,作为各级各部门评先晋级的重要依据。时任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赵素萍批示,濮阳经验做法在全省进行推广。2019年1月,濮阳市民政局、市文明办、市扶贫办联合召开全市推进婚丧礼俗改革助力脱贫攻坚工作会议,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推进。濮阳市文明委出台《濮阳市治理高价彩礼推动移风易俗实施意见》,明确婚嫁事宜限高标准:农村彩礼不得高于6万,城区不得高于5万,婚宴不超过15桌(农村每桌不超过300元,城区不超过600元),车辆不超过8辆。人民日报、人民网、中国新闻网等多家媒体予以报道。
2019年7月,濮阳市民政局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婚丧礼俗改革助力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发挥党员干部和先进典型的带动作用,突出“三个强化”,推动婚俗改革落地见效。强化民主管理,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着力对婚丧陋俗、天价彩礼的治理;强化制度建设,全面落实婚嫁事宜报告承诺、婚嫁彩礼登记备案、违规行为惩处惩戒等制度;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婚俗改革推进机制,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示范引领,党员干部注重“带”
发挥党员干部示范引领带动作用,濮阳市纪委、组织部门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党员和公职人员办理婚丧喜庆事宜的规定》《关于在党员中带头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的通知》,引导党员干部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党员和村民组长以上干部全部签订承诺书,对有大操大办苗头的党员干部教育引导,对触犯红线的党员干部进行问责。近年来,有25名党员干部被约谈,有3人被行政问责。
范县县委书记王秋芳在全县脱贫攻坚大会上表示:谁家出嫁姑娘不要彩礼,县委书记就出席他们的婚礼。今年3月24日,范县杨集乡西桑庄村一名村干部的女儿“零彩礼”出嫁,县委书记带着县文明委授予的“文明家庭”奖牌和“知书达理好家庭 移风易俗新标兵”匾额上门祝贺。这一活动在网络上引起强烈反响,点击量超过1亿。之后全市“零彩礼”出嫁的新风家庭不断涌现。
三、注重宣传,树立导向舆论“引”
濮阳市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微信等深入宣传移风易俗重要意义和先进典型,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组织开展文化、科技、卫生、法律“四下乡”活动;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小品、戏曲和朗朗上口的文明乡风七字歌,引导群众树立婚事新办观念。范县创作四平调新戏《石磨的婚事》,痛斥金钱至上的婚姻陋习,歌颂党的精准扶贫政策和农村青年的忠贞爱情观,受到广泛好评,获得省第14届戏剧大赛文华奖,被评为省改革开放40年优秀现代戏。坚持乡镇科级干部联系重点村、村“两委”成员联系重点户,进村入户面对面宣传教育;通过婚姻登记窗口宣传治理高价彩礼、推进移风易俗的相关规定,开展抵制高价彩礼承诺活动,新人报备彩礼金额和婚宴规模;提倡“不要车、不要房,自己家业自己创”的自强创业观,鼓励支持1000余对“小夫妻”创办特色养殖、服装加工等致富项目;开设农商行新风贷,为1400对新事新办的青年提供创业贷款9600万元;举办集体婚礼20余次,积极营造文明节俭的婚俗新风。狠抓民间媒人管理这个关键,各乡镇建立民间红娘协会,通过举办培训班、评选“金牌媒人”、设立“红黑榜”等形式,规范民间婚介服务。
四、多元参与,发挥群众自主“治”
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红白理事会等组织作用,运用村规家训、牌匾楹联等资源,建设文化墙、张贴宣传标语、发放倡议书,弘扬婚姻文化,树立文明新风。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全市2993个行政村全部建立红白理事会,由党员干部和在村里有威望的人组成。村民办理婚嫁事宜先到理事会报备,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理事会全程监督。坚持从群众意见最集中、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在充分尊重民俗民意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陋俗陋习,“一村一策”制定《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章程》。对不按规矩办事、破坏村规民约的村民,村“两委”和理事会成员第一时间出面劝诫制止。台前县南葛村村民王效军结婚执行新标准,花费不到4万元,比原来节省3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