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管城回族区推行社区服务项目化管理
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服务创新水平
为进一步满足居民需求,优化社区服务格局,全面提升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专业化水平,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实施社区服务项目化管理,以项目驱动的方式整合资源,引导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激发社区活力,走出了一条具有实践意义的社区服务新路径。
一、强化服务创新
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区委社治委结合实际,制定《管城回族区城乡社区发展治理项目备案管理办法》,为构建“社区服务项目化管理”机制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指导。一是明确项目类型。将居民关心关切的各类问题梳理整合,分为服务居民、楼院治理、志愿服务、居民活动、环境整治等类别。二是确定项目内容。通过入户征求意见、召开居民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收集居民亟需的服务、亟需解决的问题,分类形成项目。三是加强项目审核。项目形成后,需制定详细项目方案,包括项目主要内容、服务对象、活动方式、预期目标、物质保障等。项目立项前,社区运用“一征三议两公开”工作法对项目必要性、可行性及项目方案进行分析研判,防止盲目立项浪费资源。四是提供资金配套。市、区两级按每社区30万元、街道按每社区不低于9万元的标准配套服务群众专项经费。五是做好项目实施。1万元以下项目由社区自行立项,其他由街道或区委社治委牵头立项,严格按照项目方案实施。六是注重监督评估。项目实施中,由区委社治委组织力量,从经费使用、社区服务设施利用、群众满意度和参与度等方面进行监督和评估,确保项目达到效果。对金额较大的项目,邀请第三方专业团队参与评估。
二、加强治理能力
一是健全党全面领导下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推行楼院“邻里驿站”项目,夯实基层群众自治活动阵地,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党总支)—楼院(片区)党支部—楼(门)栋党小组—党群中心户”五级党群联动治理体系。全区建立楼院片区党支部181个,楼栋党小组615个,设立党群中心户1229个,建成邻里驿站20个。二是培育扶持社区社会组织。建立“社会组织创新发展中心”、“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打造“社创中心”项目,为社区社会组织提供党建引领、培育孵化、资金代管、人员培训等服务和指导,搭建成长平台。依托慈善总会设立社区发展治理基金,探索“社区基金”项目,拓展社区服务发展资金来源,用于补助居民助医、助学、助困、助残、公益活动及扶持草根型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全区共培育备案各类社区社会组织1030个。三是聚焦“老幼”等特殊群体开展关爱服务。实施“儿童微乐园”项目,利用楼院闲置空地修建滑滑梯、玩沙池等儿童游乐设施,改善社区环境,送孩子“一片欢乐”。推动“中医惠民”项目,联手知名中医药企业,以社区便民服务站为载体,打造中医服务站,为居民提供中医理疗、健康养生知识咨询、免费中药汤剂等服务。普及“居家服务”项目,以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承接的方式,依托社区食堂、助浴站点和专业社工队伍,为社区老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医、代办等服务。打通服务居民的“最后一公里”,切实做到“解民愁”“暖民心”。
三、完善治理体系
一是优化社区服务资源配置。加强资源统筹,把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市场共同提供的社区服务融合起来,根据实际需求合理分配,打破原本资源各社区均分的局面,确立社会资源充分利用、多方力量良性竞争的秩序。二是加强多元共治与服务供给。强化“居民需求(问题)提出—有关方面呼应—满足需求—评价”的工作流程,突破传统社区服务以某一方面为主体的单向服务供给模式,提供多元化服务供给,保障居民需求能满足、能落实,形成常态化需求响应机制,促进形成社区、社会组织、居民、驻社区企业等多元互动共治的新格局。三是发挥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基础作用。充分运用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保障居民自治活动空间,引导激发居民自治意识,调动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使社区居民从被动的接受者、参加者转化为主动的助人者和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