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政新闻 > 媒体聚焦

【河南日报】漯河:打造“漯颐养”品牌 托起幸福“夕阳红”

时间:2023-09-19 来源:河南日报

    28个部门联合建立养老服务指挥部会议制度,加强养老服务工作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所有养老点位实现有场地、有设施、有标牌、有活动、有服务、有管理“六有”标准;173名基层社工聚拢社区、社会组织、志愿者、慈善资源,用专业服务让夕阳更美好……在漯河养老,正成为一件幸福的事。

    去年以来,漯河市加快建立居家社区养老为主体、专业机构养老为补充、医养康养相结合、智慧化平台赋能、政府做好服务供给与兜底保障的总架构,逐步形成市县区、乡镇街道、城乡社区、居民小区和家庭五级养老服务格局。同时,探索城市农村并重、事业产业并举、建设运营并进、线上线下并行的漯河养老模式,倾力打造“漯颐养”品牌,提供更有力度、更具广度、更富温度的养老服务。

    “三项支撑”高位推进。强化政策引领,成立由漯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总指挥长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指挥部;出台《关于高质量建设养老服务体系的意见》等政策文件20余项,发布扶持政策措施八大类27项,助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速升级。强化资金保障,落实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明确四大类10项补助政策,重点用于支持养老机构建设运营、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运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开展、从业人员补助等,并不断调整补助重点,提高资金绩效和引导效应。强化项目带动,以漯河市民政康养产业园(漯河市养老产业综合服务园)项目为载体,谋划占地400亩的养老产业综合服务园项目,首批专项债1亿元已下达,力争将该项目打造成为漯河市康养龙头项目,对市、县、乡民政事业、康养产业的发展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六有”标准高标建设。坚持“六策并举”、城乡并重,建设5个县区级特困供养服务中心、16个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142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乡村建设1199个农村幸福院,提升改造45所乡镇敬老院,实现市、区县、街道(镇)、村(居)四级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实施分级分类纳入智慧养老平台,统一规范命名、统一编示序号、统一悬挂标识,实行数字化管理,打造“六有”养老服务点位。

    “1+N”模式高效运营。“以大带小”催生百花齐放,先后引进颐城、安泰、初心等成熟养老企业品牌,积极培育金康、清福、阳光等本地品牌,高效运营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日间照料中心。通过“以大带小、服务进家庭”模式,实现社会化、连锁化运营。“334”模式实现“老有所依”,在农村幸福院实行3种养老互助模式,即“自带食材+集体补助”模式、“自愿缴费+政府补贴”模式、“自己种菜+社会支持”模式,打造政府扶得起、村里办得起、老人用得上、服务可持续农村养老服务。公建民营放大服务效能,5个乡镇敬老院转型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实施公建民营,在满足本地区部分失能及特困人员集中供养需求的前提下,富余床位向低保家庭中的失能、重度残疾、独居老人等群体开放。

    “嵌入式”服务让幸福“加倍”。“社工蓝”打通服务“最后一米”,共建成市级社工总站1个、县区级社工分站8个、乡镇级社工站60个,实现市县乡三级社工站全覆盖,精心打造“养老服务暖心蓝”服务品牌。“共享食堂”让老人吃上“暖心饭”,利用市区日间照料中心布局共享食堂,解决老年人吃饭不方便问题。通过党建引领,吸纳社会力量参与食堂运营,不同年龄段老人可享受不同标准的就餐补助,不断升级完善“15分钟养老服务圈”。

    数字化赋能智慧养老。构建智慧养老政策体系,积极招引智慧养老企业,成立居家上门服务专业团队,引进智能养老设备,打造智慧养老技术、设备、产品等需求保障供应链。利用漯河市老年人基础信息大数据中心,构建集居家、社区、机构数据于一体的大数据分析库,建设“数字养老院”,加快实现养老精准服务、精准管理、精准决策。探索智慧养老服务模式,积极引导专业社会力量参与智慧养老服务,通过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引进专业养老团队,免费为孤寡、特困失能和高龄等老年人群体进行需求评估,制定“菜单”,提供助餐、空巢探视、老年大学等“点单式”服务,老年人满意度达100%。为2000户特殊经济困难老年人进行适老化改造,对其居家环境关键区域或部位进行适老化、智能化改造,安装紧急呼叫、活动监测等智能化设备,让老年人在家安享专业化“机构式”养老服务。

    (寇志强)


责任编辑:姚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