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2025年将“银发顾问”点增加到600个
郑州市推动养老服务从“有”向“优”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蔡君彦
新建50个老年食堂;建成60个村级示范性养老服务站点;为2000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将“银发顾问点”增加到600个……3月12日,郑州市民政局召开2025年郑州市民政工作会议。记者从会上获悉,今年,郑州市民政部门将通过健全养老服务设施网络等举措,推动养老服务从“有”向“优”迈进。与此同时,健全社会救助网络、提升社会福利水平等多措并举,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助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六大方面发力,助推养老服务从“有”向“优”
2024年,郑州市出台《郑州市城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运营管理暂行办法》,促进养老服务设施健康可持续运营;创新实施“银发顾问”制度,建立“银发顾问点”461个,收录563名专业顾问;建成645个老年助餐服务场所,累计服务老人超100多万人次,高水平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为推进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2025年,郑州市民政工作的一大重点,就是推动养老服务从“有”向“优”迈进。
具体怎么做?
会议指出,在加强老龄工作体系建设、完善养老服务政策制度的同时,健全养老服务设施网络,实施监管治理行动,搭建要素保障平台,释放银发经济活力,六大方面持续发力。
比如,在健全养老服务设施网络方面,有以下多项暖心举措:统筹推进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利用现有设施、闲置资源启动改扩建20个综合服务体;着力补齐农村养老设施短板,推进10家乡镇敬老院转型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建成60个村级示范性养老服务站点;持续改善居家环境,为2000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示范带动老年助餐服务可持续,新建50个老年食堂,各区县(市)在城区建成1至2家助餐示范点,建成50个村级规范性老年助餐服务站点;巩固建强“银发顾问”阵地,将“银发顾问点”增加到600个、“银发顾问员”达到700人;加强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区县(市)要新建一批家庭养老床位,各设立1个以失能失智照护服务为特色的示范性机构,1家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集中照护机构。主动融入城运管理平台、依托网格化基层治理开展探访关爱服务。
在搭建要素保障平台方面,谋划养老服务设施用地保障,科学编制《郑州市养老设施布局专项规划》,落地一批普惠型养老项目;发挥政策激励作用,举办“养老服务促消费月”活动;加强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培养一批专业人才队伍;促进供需对接、加强数据功能运用,实现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提质升级。
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
2024年,郑州民政系统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760元、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基本生活标准提高至每人每年不低于13680元,全年共发放城乡低保金3.16亿元、特困供养资金2亿元,保障困难群体7.89万人。发放临时救助资金740万元,临时救助困难群众3697人次,实现了应救尽救、应养尽养。
全市民政系统及时发放基本生活费,保障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2200余名。全年募集使用捐赠资金3.3亿元,惠及困难群众132.4万人次。市、县两级民政部门设立困难群众“救急难”专项基金17支,救助困难群众1.1万余人。全面落实惠民殡葬政策,全市共投入惠民资金3533.15万元,惠及群众2.97万人。
会议指出,2025年,全市民政系统要按照郑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不断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推动救助工作从“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迭代。具体包括:6月底前完成低保特困提标工作任务,强化临时救助与基本生活救助、专项救助和慈善帮扶的有效衔接,加强急难临时救助;依托省级即将上线的“救助通”小程序,推动社会救助事项“网上办”“掌上办”;推动形成“物质+服务”的救助方式,扎实开展社会救助创新实践活动,更好地满足困难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差异性的救助需求。
提升社会福利水平,推动福利工作从“保障”向“关爱”拓展。具体包括:全面做好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做到及时发现、应保尽保;持续做好“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及时足额发放孤儿助学金;深入实施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持续打造“绿城有爱”服务品牌;加强流动儿童权益保护,做好流动儿童定期监测摸排工作,落实流动儿童在居住地享有关爱服务基础清单;落实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政策,做好残疾人两项补贴管理等。
此外,今年郑州市民政工作重点还包括:创新社会治理,推动基层治理从“自治管理”向“共享服务”转变;提高社会事务质量,推动专项社会工作从“管理”向“服务”优化;着力强化基础保障,推动民政综合服务能力从“单一型”向“综合型”升级,打好“组合拳”,惠民生,暖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