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政新闻 > 媒体聚焦

【中国社会报】擦亮“温暖郑州 ‘救’在身边”服务品牌

时间:2025-07-04 来源:中国社会报

“您好!这里是救助管理站,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的?”近日,设在河南省郑州市救助管理站的全市救助管理总调度室24小时热线电话响起,值班人员接起电话问道。

“金水路这里有一位老人,好像是迷路了,你们能不能来看看?”电话那头,一位热心市民说。

“好的,请告诉我们具体位置……”值班人员放下电话,立刻通知金水区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前往查看。很快,工作人员在现场反馈,已经找到老人,将把老人送到郑州市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

这位老人能够得到及时救助,得益于郑州市救助管理站打造的全市临时遇困人员救助服务网。近年来,郑州市救助管理站健全工作机制,创新服务模式,以开展“夏季送清凉”“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为抓手,持续擦亮“温暖郑州  ‘救’在身边”服务品牌,着力为临时遇困人员提供有温度的服务。

强化统筹调度,救助服务更高效

全市救助管理总调度室的墙上,挂着郑州市临时遇困人员救助服务网络图。这张图用红星、爱心、圆点等标注了全市17个救助站点、121个临时安置点、74个临时遇困人员经常聚集点及50多个重点网格区。全市救助管理总调度室是这张网的指挥中心,负责统筹全市救助管理工作力量,健全快速响应机制,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实现“求助信息报送—及时处置—结果反馈”的救助管理工作闭环。

郑州市救助管理站扎实推进防暑、避寒、应急过渡性场所建设,在福利彩票销售网点、爱心小屋、户外劳动者服务点等设置救助引导牌,发放爱心救助联系卡,方便临时遇困人员就近就便接受救助。成立街面巡查队伍,开展常态化街面巡查救助服务。引导社工机构、慈善组织、志愿服务组织和环卫工人、快递员、夜间安保人员等社会力量,参与临时遇困人员发现报告、街面劝导等工作。

关注重要点位,救助服务更及时

近日,郑州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到紫荆山立交桥下,为临时遇困人员张某送去扇子、瓶装水、风油精、方便面等。张某年逾六十,到郑州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靠捡废品为生。工作人员在开展街面巡查时发现了张某,劝他入站接受救助未果,就经常去看望他,给他送去生活物资。“天越来越热了,我准备回家了,谢谢你们一直以来对我的照顾。”张某说。

郑州市救助管理站深入开展“夏季送清凉”专项救助行动,重点关注临时遇困人员常出现、易滞留的点位,做好巡查救助工作,确保临时遇困人员平安度夏、清凉度夏。郑州市救助管理站提前储备风油精等防暑降温物品,加强与公安、城管等部门联动,加大地下通道、桥梁涵洞等点位巡查力度,劝导临时遇困人员入站避暑。对其中不愿入站的,工作人员为其发放防暑降温物品和生活物资,并做好后续跟踪劝导工作。

提升保障能力,救助服务更暖心

郑州市救助管理站探索提升救助服务保障能力,强化科技赋能,加强科技与信息技术在指挥调度、发现报告、街面巡查、寻亲服务等工作中的深度应用,提高临时遇困人员救助成效。依托智慧城市网格化管理平台,做好街面巡查工作,发挥基层网格作用,畅通发现报告和救助服务信息反馈渠道,确保及时发现临时遇困人员、及时开展救助。对无法提供身份信息的临时遇困人员,及时发布寻亲公告,会同公安机关通过人脸识别、DNA比对等技术手段帮助他们寻亲。

郑州市救助管理站优化救助服务供给,拓展服务内容,为临时遇困人员提供应急性、过渡性、便利性救助庇护服务。完善源头治理和回归稳固机制,建立返乡人员信息台账,制订“一人一档一策”个性化方案,开展定期回访、协调政策落实、进行重点帮扶,为受助人员提供更加专业、更加精准、更加暖心的服务。

(李  政)




责任编辑:李冰莹